柚子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曹鸿霄教授从教50年纪念红烛精神慈母情怀
TUhjnbcbe - 2024/5/5 21:11:0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沾尚中学的莘莘学子告别了曹老师,跨出校门,走向社会,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曹鸿霄老师当年播撒下的爱的种子,今天已经根深叶茂、绿意葱茏。

山区教育的需要就是她的选择

曹鸿霄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七〇年分配到山西省平定师范任教,后来到昔阳县沾尚中学成了我们的老师。我们这些山里娃能够得到来自中国最高学府高材生的教诲,可谓三生有幸。曹老师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沾岭山的教育事业,她常说,沾岭山是她的第二故乡。

沾岭山上要办高中,也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充实沾尚中学的师资力量,时任沾尚公社党委书记何明德和沾尚中学校长李建德多次跑到县教育局求援,请求支援高水平的教师。当时,曹鸿霄老师新婚燕尔,凭着一股报效祖国、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热情报了名。她的爱人杨老师也是北师大的一位高材生,在县中学教书,他对妻子的选择感到惊讶,提醒她要三思而行,不能一时心血来潮感情用事。按常理曹老师完全可以选择留在昔阳中学。以曹老师的学识,留在条件好些的县城理所当然,她也明知到偏远山区工作会很艰苦。但想到山区的教育事业需要人,曹老师还是说服爱人,毅然踏上了去沾尚的征途。

山区交通极不方便,从县城到沾尚六十里山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只有公社的两辆拉煤的大卡车和村里的马车。从县城上岭西如果遇到好心的赶车大叔或者卡车司机,可以搭个脚捎一程路,运气不好就得步行。沾岭山地处高寒山区,高原气候,天高气燥,风大尘浓,每到冬春尘土飞扬,如你有幸乘坐运煤卡车从县城回到沾尚,就会变成“非洲黑人”,鼻孔、耳窝全都是煤屑和尘土。而这情景对于曹老师来讲以后就成了家常便饭。

沾尚中学的办学设施十分简陋,前身是建国初期昔阳县第四高级小学校,校舍是沾尚村大地主翟步元的一处破旧院落。教师住的都是不足十平米的小土屋,并且是宿舍兼办公室。曹鸿霄老师初到沾尚中学,学校把西南面的小西房分配给她。小西房十分低矮,一个糊着白纸的小轩窗下方装着一块二尺见方的玻璃,采光不足使小屋十分昏暗压抑。墙壁上的土泥皮脱落了不少,满墙斑斑点点显得光怪陆离。纸糊的顶棚有四五个碗口大的破洞,四角布满了蜘蛛网。屋里一边是一盘五尺见方的小土炕,一边放着一张二斗桌,这就是学校为这个北师大高材生所能提供的全部办公和生活设施了。曹老师二话没说,挽起袖子调了一小锅面糊,和前来帮忙的学生一起找了些旧报纸,把墙壁和顶棚简单糊裱一番就住下了。

沾尚中学办学条件差,全校师生自力更生就勤工俭学。学校与附近的大寒林场(当时属于省林业厅太行森林局管辖)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每年要为林场整饬几千亩林地(刨鱼鳞坑),播种油松。林场在海拔米的高山上,寒风刺骨。劳动时间是早春(清明前)和晚秋(霜降后)各十天。每年秋末沾尚中学的第一件大事是沤制二十多瓮酸菜,储存两窖山药蛋和茴子白作为全校师生的过冬蔬菜。第二件大事就是师生手动自制煤球——打煤糕。只有储备大量的煤糕才能熬过沾岭山严酷、漫长的冬季。

那时候强调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必修课。每季都有一个星期的劳动课,冬春主要是帮助农民运肥散粪;夏天是间苗锄地;秋天收割、担运。刚开始山上的羊肠小道曹老师走不惯,常常崴了脚,全靠班里大个子的学生一个在前边扒拉齐人高的荆棘,一个在后边搀扶。即便这样,这些强体力的劳动曹老师是一样也没拉下。她挽起裤腿,泥里来、水里去,种菜、挑土、运煤,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夏天,曹老师看到学校菜园里豆角和西葫芦叶黄蔓瘦,就组织学生去掏茅坑,挑大粪浇菜园。学生担心曹老师受不了气味,要替她挑粪,她说:“我也是农家孩子出身,咋会嫌大粪臭呢!”

当时,陆续分配到沾尚中学的外地教师有来自北大、哈工大、吉林大学的好几位老师,都是刚跨出大学校门,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高寒山区的边远落后对他们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有人不到两年就商调离开了。曹老师以兄长的姿态、大姐的温情,从工作到生活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曹老师是个热心人,在工作上发挥自己师范专业优势,教研时给同事分享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础知识;业余时间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流思想,激励他们克服困难、扎根山区、献身教育事业。曹老师的工作热情、乐观精神、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老师们,大家都非常尊重她,亲切地称呼她“老曹”,把她视为良师益友。

教书育人是她的天职

曹鸿霄老师在学校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她那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对学生诚挚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敬爱戴。文革时期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业荒废,知识底子薄、基础差,根本谈不上什么学习方法,曹老师一点也不嫌弃我们,而是从实际出发制定补习计划,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上。

曹老师的课是我们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每当曹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如沐春风,她那风度翩翩的学者气质,亲切和蔼的慈母形象,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慰籍。曹老师的板书整洁、规范,从不潦草放任,工整中透着几分灵秀;曹老师的讲解,不仅妙语连珠,而且特别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帮助我们理解。在讲授诗歌的文艺特征的时候,曹老师说,诗歌不仅是语言艺术,也是形象艺术,诗歌要有画面感,要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几十年了这些内容至今仍然鲜活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当时曹老师还举了一首农民诗的例子:“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路!我来了!”她绘声绘色,塑造了一位身穿红背心的大力士手握钢钎撬动巨石的形象,讲得生动逼真、通俗易懂,使我们犹如身临其景,看到了英雄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情景。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曹老师鼓励我们开展课外阅读,经常推荐自己读到的优秀作品,为我们介绍了贺敬之、郭小川、臧克家、刘白羽等名家作品作为补充教材,为我们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曹老师在分析点评、提示鉴赏中的独到见解,洋溢着她的文雅风华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境界。

对学生的作业、作文,曹老师精批细改,几乎每晚都忙到深夜,学校的灯都熄了,只有曹老师屋子的灯光和夜空的星星遥相呼应,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

为解决学生知识基础差的问题,曹老师在所带的班级增加了课外辅导课,每周两节从未间断。记得那时候曹老师身怀六甲,身体虚弱,难以抵御沾岭山的严寒,得了重感冒,但她仍坚持上课、辅导,晚上回到宿舍才发觉小腿和脚都浮肿了,一按一个深窝,许久不能复平。后来脚肿得穿不上鞋,只好借了一双男生的鞋子穿。

曹老师任沾尚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期间,积极倡导和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教学活动十分活跃。各班都创办了文学校刊。高一班的《雏凤凌云》、高二班的《沾岭新苗》、高三班的《潇河新声》都办得有声有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钻研写作的兴趣。每期刊物出版,同学们辗转传阅,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小文登出,感到无比荣耀和兴奋,

在曹老师的倡导下,学校兴起了毛泽东诗词热,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背诵比赛活动。曹老师细心讲解毛主席诗词时代背景、文白翻译、赏析点评等等,让我们熟背、咏诵。不仅使我们掌握文学创作知识,提高语文水平,更陶冶了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操。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沁园春雪》,全班同学一堂济济,春风浩荡,在激情诵读之时不仅领会到毛主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且深刻地感受到伟大领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远见卓识,雄浑豪迈、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心潮澎湃,三月不绝。有一年夏天,我去武汉登上黄鹤楼,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曹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菩萨蛮·黄鹤楼》的情景历历浮现眼前,情不自禁地吟出“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诗句,身临其境感受到受过诗词的滋养的心境,览胜的品味提高了,对宇宙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也迥然不同。

曹鸿霄老师有句口头禅:“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体,丢掉了育人,就丢掉了根本”。曹老师带班经常组织开展歌咏比赛、军事训练、野营拉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九七一年冬,全班进行六公里野营拉练,当我们背着背包,爬山爬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曹老师领唱起了《长征组歌》,“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英雄汉,千锤百炼志如钢……”歌声有力地鼓舞了士气,大家短暂休息之后继续前进,这种顽强斗争的精神至今仍时时激励着我们。

曹老师还带我们到学校南十华里外的柳林背村的檀木沟参观,老村长愤怒控诉:“一九四零年十月十日百团大战期间,日军进村疯狂烧、杀、抢、掠,把全村51名村民赶到村西檀木沟全部杀死,烈火焚尸”;到广阳村龙门伏击战故地,老红军激情讲述:“一九三七年,朱总司令和彭副总司令命令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在广阳村一带伏击西进日军大获全胜,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徒步六十里到庄窝烈士陵园,祭奠抗日英烈。

曹老师经常给学生谈人生、理想,激励大家见贤思齐,向老一代革命家学习,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她推荐的《把一切献给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对我们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整个班级朝气蓬勃,同学们个个精神振奋,刻苦学习,积极向上。入了党的,申请入党的,入了团的学生日渐增多。

把爱献给山里的孩子们

曹鸿霄老师经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她既是良师,又是慈母,关爱着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一些新同学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曹老师到宿舍手把手教他们洗衣服,整理床被。星期天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女生帮助男生洗衣服,男生为女生宿舍套泥小地炉。沾岭山的冬夜寒气逼人,很多学生因为晚上跑老远上厕所受了风寒,曹老师就自己掏钱为男女宿舍买来了大号夜壶。

学生周金玉的母亲久病体弱,常年吃药,不能料理家务;哥哥肢体不健全,不能下地劳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周金玉在家里除了料理家务,还要参加村里劳动,帮助父亲挣工分,入学不到两个月就要退学。曹老师利用星期天,步行十里路到大南峪村家访,动员周金玉不要放弃高中学业。曹老师还积极向校领导反映周金玉的家庭情况,使学校免除了他的学杂费。经过三番五次的动员,周金玉终于回到校园,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高三班赵非祥初入学时,聪明好学,成绩却不理想。曹老师调查得知他初中段学业有空缺,基础差,影响了新知识的接受。于是帮他订了补课计划,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为赵非祥补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赵非祥顺利考入了山西大学。

刘粉娥同学是从边远的安丰七年制学校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的,同样存在着初中知识基础差的问题。曹老师想方设法给她补课,后来就干脆让她搬到自己宿舍,和自己一起挤在不足两米宽的小土炕上。刘粉娥常对同学们讲:“晚上一觉醒来,就看见曹老师坐在小台灯前批改作业。”

刘粉娥高中毕业回村务农,两年间曹老师经常写信鼓励她不要放弃学业,要争取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深造事的机会。一九七四年沾尚公社推荐刘粉娥参加了工农兵上大学的考试。曹老师得知这一消息高兴得不得了,立马把刘粉娥叫到自己家住下,帮助她制定复习计划,争分夺秒复习中学课程。最终刘粉娥如愿以偿,考入了晋东南医专。刘粉娥每次放假都要买上一点礼物,先回曹老师家住几天,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现在已经68岁的刘粉娥每当谈到这段经历,眼中总是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说:“没有曹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曹老师经常说:“学生的思想就像一杯清水、一张白纸,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在下一代洁白的心灵上画美图、着正色。”

一九七三年深秋的一天,曹老师听说自己的学生闫文柱到安平公社张家峪村当老师了,不禁喜出望外,下了晚自习就和胥美英老师一同步行三里地去到闫文柱家祝贺。他们千嘱咐万叮咛闫文柱要好好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并送给他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以资鼓励。曹老师用自己火一般的爱,在学生心灵上打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烙印。他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正在为开发和建设山区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我们为有曹鸿霄老师这样的老师感到无比荣幸,我们为能成为曹老师的弟子而骄傲和自豪。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上,曹老师是我们思想的标杆、做人的楷模。我们与曹老师的师生情谊是人生中一份弥足珍贵的收获。每当同学们相聚,都要重返母校,追忆当年美好的时光,当年曹老师带领同学们栽植树苗的情景历历在目。今天,校园里这些挺拔的白杨已经郁郁葱葱,直参云天,守护着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

学生:傅传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鸿霄教授从教50年纪念红烛精神慈母情怀